close

今早興致一起
網上搜尋 卿姐  的歌詞 
因為我載了她的一些歌曲
話說  90年代 我還是學生時期有機會買了她的卡帶
當時我亦很喜歡她的音樂  有人說她唱腔普通
我卻覺得她的歌曲 成熟嫵媚 萬種風情
早前每到KTV我都會點唱她的"記憶" & "只能笑笑說沒什麼"~~偶每次唱,人家都問我 這瞎郎ㄟ歌啊...哈
不過不知為啥  這僅僅兩首卿姐的歌 這幾年KTV的曲庫裡再也點唱不到她們

網路上可以載到她的歌曲並不多
我想有機會會試著購入她從前的cd
anyway
我載到了幾首粵語歌
不過有些地方還是聽不懂
找了台灣幾個大的歌詞網站竟然都沒有... 我的天
人家卿姐香港、台灣 也出了好幾張專輯耶!
台灣人把她定位在限制級女星嗎?!
如果是的話  那就遜掉了! 膚淺了喔....

還好本人有點小聰明
到香港的網站搜尋
終於給找到了幾首....

最近放音樂檔的網站有點怪怪的...老連不上去
晚點網誌來試試換上卿姐歌曲囉
PO上歌詞先

這首 卿卿我我   國語版就是: 記憶

卿卿我我 - 葉玉卿
     曲︰盧東尼
     詞︰林振強

     誰令世上美麗 誰令孤單心底 開始會醉
     誰送真摰給我 誰以真感染我 脫去面具
     誰在世份裡面 迎著漆黑片片
     來令我心生光
     全部我於你面上和注視內 找到答案

   *我願以後人生與你共賀
     漫長漫長夜深卿卿我我
     同行信任 沿途足印
     如潮跟海貼近

   #你令我像重生盼永共臥
     漫長漫長夜深卿卿我我
     綿綿送贈 情人的吻
     使我不斷慶幸

     誰令每滴眼淚 隨著當天空虛 飄飄遠去
     誰那雙臂彎裡 藏滿溫馨語句 抱我入睡
     誰令世俗冷面 無盡指指點點
     全部變不相干
     然後我於你面上和注視內 找到答案

     重唱 *,#,*,#



剛好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
有點像是大學論文吧~~談論香港KARAOKE的掘起
卿姐也算是功不可沒呢!

對香港潮流音樂有興趣的話
關於卡拉OK到KTV的階段   我覺得這人寫的挺好   不妨一閱 
PS.訪港多次,始終沒機會去加洲紅捧場  哇A朋友啊~下次偶們去香港也來試試在香港唱KTV吧

文化新潮﹕香港Karaoke考掘學(下)

 昨天談過Karaoke的傳入與流行,讓我們對本地的Karaoke事業的建立有初步的了解,接下來的文章,會集中看看本地KTV傳意功能上的一些更「內容性」的元素的發展。

早期KTV感覺浮誇

 早期的Karaoke音樂大都利用電子音樂作為伴奏的樂器,電腦混音的技巧亦明顯地不太成熟。以1987年《愛慕》和1990年《對你愛不完》為例,那時的KTV並不重視故事性,只會找明星來跳舞或做一些有型的Pose,當中以《愛慕》中哥哥不斷奔跑脫衣服等現今看來浮誇的動作,以表達某種情感,最為膾炙人口。可以說,早期的Karaoke是以歌曲為主導,並以此決定視像的內容,不會讓視覺覆蓋歌曲的意義。

 在這些Karaoke中,我們也可看見早期的字幕沒有備唱指示。字幕的流向固然嘗試與歌手的歌聲配合,不過偶爾會有歌詞比視像顯示快的情況出現。

情色亦為時代典範

 葉玉卿小姐現貴為人婦,但她在1992年的名作《擋不住的風情》,卻是Karaoke發展的一個範例。這個艷情的Karaoke除了因為是擁有梁雁翎的飛圖的出品,和它的字幕與歌曲之間能高度配合以外,也呈現了90年代初Karaoke消費者的喜好。我們一直把那些泳衣model拍的KTV理解為低成本製作以外,事實上它與香港的經濟環境不無關係。那年代的Karaoke為高消費場所,到那裏消費的多數是生意人和中產階級,因此這些公司推出一些艷情/色情Karaoke。葉玉卿可說像狄娜一樣,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娛樂模式,Karaoke誘惑引人與否當然見仁見智。1992年代很多Karaoke結業以後,正如董啟章在一篇收於梁秉鈞編《香港的流行文化》的文章指出,Karaoke開始從酒廊走入家中。另外,1992至1993年,開始出現大量Karaoke專門店,如1992年有Neway,1993年有加州紅Red Box,這種艷情Karaoke就開始轉型。戲劇性地,卿姐跑去嫁人,Karaoke則變得家庭化。

廣告要你唱就唱!

 還記得經典的《現代愛情故事》嗎?1993/94的Karaoke開始走向年輕化和家庭化。Karaoke出現大量的群聲演唱,歌曲充滿年輕熱血的意味;KTV以大量的運動形象和年輕形象作為賣點,那些二三十歲的明星打扮得像年輕人和學生。特別一提的是,《熱力節拍Wu Bom Ba》不是用來聽的,而是放在舞台上表演的甚至在Karaoke上合唱。其他如《火熱動感La La La》、《打開天空》、《大激賞》等等等也是這一類音樂。歌曲的創作本身開始顧慮到「誰會唱」,而不是「唱甚麼」。唱那些歌的歌詞的時候,我們沒有理會那些歌詞隱含的意義。

 黎明的《情深說話未曾講》於1996年推出,劉德華的《心只有你》則推出於1999年,除了兩位也是「天王」之外,這兩個KTV的特點,在於廣告其實就是這首歌受注目的原因,與其說歌曲歌詞正巧和廣告商的市場取向不謀而合,倒不如說商品開始主宰了要觀眾唱甚麼歌,或怎樣去理解一首歌。當你在電視上聽的是這些歌,電台聽的也是這些歌,我們進入Karaoke Box以後很難不唱這些歌。表面看來,這些歌的KTV與歌曲本身是天衣無縫的配合,事實上正如巴特(Roland Barthes)的《戀人絮語》一樣,所有浪漫的情話都不過是無意義的能指,意義不過是能指序列的遊戲,並取決於語境(context)。在《情深說話未曾講》中,如果播出兩位啞巴之間用手語溝通的MV,整個歌的意義和感受方式就會不同,那有沒有說一個異地故事的必要?

 KTV與廣告的聯盟,主導了KTV的受歡迎程度,從這兩個KTV可見一斑。近年的Karaoke開始出現一些有故事情節的KTV,像古巨基《任天堂流淚》、Twins《女校男生》等等。有故事的KTV一向都有,為何我要在此特別提及呢?原因是這些KTV開始「越界」,在音樂與歌曲播放時加入有聲對白,打破了歌曲獨佔聲音部分的傳統。台灣王光良《童話》甚至過分得很,一開始就有一段一分四十秒的故事情節。Karaoke發展到這裏,歌曲的皇冠被扯下來,裝扮成低下的小丑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烏梅阿木 的頭像
    烏梅阿木

    ★★★米克斯 My Angel★★★

    烏梅阿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